
近年來,隨著肉食品消費結構的改變,牛羊肉消費比重越來越大,而環境治理、禁牧使大量的牛羊由放牧改為舍飼,羊的飼喂由原來的以粗飼料為主轉變為以精飼料為主, 從而加重了羊的肝腎代謝負擔。更有的養殖場主為了加快育肥效果,大量補飼精料,把羊變成豬來喂養,營養搭配不合理,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代謝病。其中,有些育肥羊屠宰后,胴體發淺紅,10 min 后(有的經風一吹)胴體變為蠟黃,像病羊一樣(俗稱黃羊?。?,飯店、肉食店都不喜歡,很多屠宰場壓價收購,給許多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。
1、什么是黃羊病
黃羊病分為黃疸病和黃膘病。習慣上把羊屠宰或死亡后胴體局部或全部變黃的現象統稱黃羊病。
為便于區分,把放牧羊出現的變黃現象稱作疾病型黃羊病——黃疸??;舍飼育肥中出現的變黃現象稱作代謝型黃羊病——黃膘病。
2、疾病型黃羊病——黃疸病的常見原因
2.1 阻塞性黃疸寄生在膽管內的寄生蟲(如肝片吸蟲、絳蟲等)、膽囊炎、十二指腸炎等都會造成膽管阻塞,膽汁外溢,膽汁中的膽紅素、膽黃素排入血液,將全身各組織器官染成黃色,造成黃疸肉。
2.2 實質性黃疸各種病毒、細菌導致羊肝硬化、肝炎,使得肝臟實質性發生病變,引發黃疸。
2.3 溶血性黃疸由血液原蟲(如羊錐蟲、焦蟲等)、附紅體、鉤端螺旋體侵入機體或發生中毒和全身感染,引起機體內大量溶血,血紅蛋白游離在血液中,經肝臟代謝產生黃疸。

3 、代謝性黃羊病的常見原因
因為完全舍飼育肥羊是近幾年才有,時間短,問題多,好多羊病與放牧羊完全不同,小編就實際工作中常見的幾種代謝型黃羊病產生的原因介紹如下:
①飼料中銅含量過高,導致肝臟負擔過重,膽汁分泌增多,脂肪顏色變黃。常見于在育肥羊料中添加豬料的養殖戶中,因高銅有催肥作用,且氧化銅又是黑色染色劑,所以在豬料中添加高銅可以起到長勢快、糞便發黑,有種豬健康消化充分的感覺,養羊戶就在羊料中也添加豬料,以期獲得養豬的效果。臨床上解剖可以看到羊的肝臟無彈性、發硬、質脆;有的顏色泛綠光。膽囊增大。
②食鹽和小蘇打添加量太高,導致鈉離子過高,鉀、鈉離子不平衡,細胞壁滲透壓產生負壓,高鹽量促使羊喝水多,細胞充盈,羊體外觀虛胖,屠宰后,水分隨血液、皮下流出,胴體重比想象得小。肉質短期內就失去水分,肉質顏色變黃。如果放在冷庫急凍后,顏色恢復正常色。
③精料飼喂量過大、小蘇打比例低,導致瘤胃產酸過大,經真胃、腸壁吸收后進入血液,引起酸中毒,肝臟解毒工作加劇,膽汁分泌增多;腎臟和尿道長期排放弱酸性尿液,刺激引起發炎,尿潴留,部分尿液串入皮下,都易引起黃羊??;臨床上解剖可見膀胱尿液潴留,腸油少,羊尿頻、尿少,呼氣有酸臭味,嚴重的出現四肢癱瘓、頭低垂、毛色無光、消瘦,嚴重的酸中毒像羊快疫一樣死亡。
④尿素等慢性蓄積性中毒,同高銅原因一樣,均為肝、膽功能失調引起黃疸。
⑤育肥時間短,料中能量低也可引起,主要是皮下脂肪沉積少,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構成,羊油稀軟,易氧化變黃。
⑥精料組成原料單一, 大量長時間飼喂玉米、米糠粕等高脂肪、易酸敗的原料,使機體內VE 消耗量大增,引起體內VE含量降低、加上其他抗氧化劑不足的共同作用,導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組織中沉積,并使脂肪組織形成一種棕色或黃色無定性的非飽和疊合物小體,促使黃膘產生。
⑦精飼料或飼草中黃曲霉菌含量高,易引起脂肪淡黃色。
⑧飼料中含胡蘿卜素多或黃色染色劑的原料,代謝后植物性黃色劑會把脂肪染黃。如飼喂玉米蛋白粉、棉粕、VB12粉等都會引起。